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动态  >>  正文
机关第二党总支党员“五一”红色游学加强党史学习
类别:学习动态     添加时间:2021-05-20 10:41     发布者:dsztsh     点击率:

机关第二党总支根据学校党委关于开展党史学习部署要求,号召所属支部党员通过红色游学,利用五一假期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打卡红色旅游景区、经济改革建设区,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在游学中感悟榜样力量、传承红色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五一”期间,驾驶学校党支部党员肖军沿着红军长征足迹,从南宁驾车前往贵州遵义,实地凭吊了红军战斗遗址,参观了猴场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四渡赤水太平渡纪念馆,认真聆听解说员讲解介绍,仔细观看陈列实物展示,深刻体会到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深受“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莫大鼓舞。




“吃水不忘挖井人。”肖军深情说道,“1935年1-3月,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在三个月里6次穿越3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在重走长征路上的党史学习,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拥护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加强党史学习,以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奋勇杀敌好儿郎  为国捐躯尤荣光

“提起‘林景云’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通过瞻仰他的故居和党史学习,林景云的事迹让我油然敬佩——他是革命烈士,是壮乡英雄!作为广西人,我们更要记住他。”

5月4日,后勤党支部党员黄少雄带着家人来到了位于南宁市良庆区良堤路的林景云烈士故居,追思缅怀革命精神。

在烈士故居,黄少雄学习了解到:“林景云,男,汉族,中共党员,1902813日出生于广西南宁良庆区缸瓦窑村;1926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南宁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积极参加邓小平领导的“南宁兵变”和“龙州起义”。龙州保卫战期间,林景云英勇地率领300多名红八军战士阻击数十倍敌人,仅剩30名将士依然誓死坚守阵地,最后因伤被捕,1930322日被敌人杀害。林景云牺牲前英勇高呼‘红八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




黄少雄告诉刚满5岁的儿子:“红军叔叔很勇敢,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他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把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贯彻到日常工作中,为学校后勤服务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创业艰难百战多  一脉相承续辉煌

5月3日,后勤党支部党员陈洪明带着10岁的儿子来到位于南宁市江南区亭洪路的南宁百益·上河城,即原南宁绢纺厂参观。映入眼帘的百益·上河城,是一座文化与艺术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园,一座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开放式街区。这里曾是一个繁忙的工厂,经过改造,交错斑驳的红砖墙,层叠的波浪瓦屋面,摇身一变成为了当红的网红地。




在工业文化长廊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台台保留完整的旧机械,一幕幕充满奋斗的劳动场景,还原了当时的工业时代情景,展现出了建国初期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一个发展历程,也折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陈洪明介绍道:“经过参观学习,我才知晓了上世纪50年代,广西利用木薯叶大规模饲养蓖麻蚕获得成功,名为‘木薯蚕’。随着产量的增加,19648月广西决定筹建南宁绢纺厂,1965年兴建投产,两年后绢绵绸的年产量就达到248万米。广西绢麻纺织工业经过30年的建设,南宁绢纺厂成为广西全行业生产规模最大企业,也是全国6大苎麻纺织厂之一;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市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绢纺行业开始衰败,19969月南宁绢纺厂宣布破产,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陈洪明在现场聆听了工厂干部职工的讲述,体会到他们内心深处对昔日绢纺厂的炽热感情。他们在这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一件件先进的事迹历历在目;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历史特定条件下制定的工业发展方针政策,坚决完成生产任务。他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管在什么样的年代,都要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做好工作。经过参观学习,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创业的不易,儿子也加深了解了劳动创造历史、创造价值的意义。”

扶贫扶业扶民生  利国利民利千秋

“五一”期间,党员们回到家乡,纷纷感受到家乡在党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乡村振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发展规划处党员全海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广西昭平县樟木林镇。她欣喜地说:“这是一个以手工农业为主的乡镇,但家乡变化令人惊喜。记忆中的家乡,下雨出门就是一脚泥泞,如今村里已经通了水泥路,再也不用担心出门就带回一身泥了;村道旁也已经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小村的夜空;村委前的黄泥地如今已变成了村民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乡亲们通过发展种植烟草、玉米等经济作物,改善了生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沧桑巨变,铭记党恩!”

5月5日,校办党支部党员郭媛媛和家人漫步在家乡广西武宣县黔江边,与古迹钟声作最后的告别——随着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下闸蓄水,家乡旧八景之一的“古迹钟声”永远消失。关于古迹钟声,当地流传着她的美丽传说:江边山上庙里的大钟因时间长远有了灵性,一天夜里飞到古迹滩附近的江里与蛟龙搏斗,江水翻腾,发出轰隆的巨响。她介绍道:“古迹滩在武宣县城南郊的黔江中间,是一个夏秋隐没,春冬显露的神奇石滩。我的老家就在古迹滩岸边,这里承载着太多人美好的童年:滩边的泉水口是村妇洗衣闲聊的聚集地,岸上的沙石是孩童的乐园,沿边的奇形异石是响彻方圆百里的奇石‘寻宝’圣地……

古迹滩消失了,但古迹滩附近河岸仍将是今后武宣人民休闲的好去处。如今,黔江边山崖上刻上的毛主席于1974年春关心广西水利建设并亲笔题写的大藤峡三个字熠熠生辉;河堤路的修建,将是骑行、散步的好地方,自然风光加上文化底蕴的开发,武宣大藤峡的这一名片更加靓丽。

“所有的告别,并不止是离开,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郭媛媛满怀喜悦说道:“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建设的惠民千秋工程,为家乡改革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自2015年工程开工以来,一个‘绿水绕城、城在湖中、意在水中的美丽新武宣初见雏形。家乡人民感谢党的恩泽,未来更令人期待!”

(编辑:张丽梅   审核:韦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