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里《新闻联播》陪伴的傍晚
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作为一名80后,和身边的同龄一样,沐着党的春风长大,无忧无虑,童真年代。
最早对于共产党的了解,是从小学教室墙壁贴着的列宁、马克思、恩格斯等画像和名人名言开始的,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点滴了解,更多的则来自每晚雷打不动的《新闻联播》。
我家住的地方在县府大院,家门口有一块空地,每每一到晚上七点整,左邻右舍总喜欢搬出凳子,集中在我家门前空地,一起收看《新闻联播》。家长们关心时政,高谈阔论,孩子们在一旁追逐打闹,尽管没有一次是认认真真跟着大人收看节目,尽管在孩子看来,电视里的人和事仿佛离自己的生活有点远,但是,“中国共产党”“党中央”……无数耳熟能详的词语,几乎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
“中国共产党真伟大”,是我对党最早的认识。
礼堂那一场场“盛宴”
每年盛夏,能容纳几百人的县府大礼堂,总有一件大事等待着我们,娱乐活动匮乏的年代,仿佛是一场期盼已久的盛宴——七一晚会。因为我们能像听故事一样,听台上那些胸前带着大红花的叔叔阿姨们的光荣事迹。他们的故事中,有80年代发扬“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瑶山精神,带领村民开山拓土,硬是在九分石头一份土的大山,开辟出家园的老支书;有出生在都安大山里的姑娘,遭遇变故失去一只手臂,却靠着非凡毅力,顽强拼搏,获得美国亚特兰大残奥会游泳冠军的壮族独臂巾帼英雄……
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一个个说着熟悉的壮族方言的老乡,或勤政为民,或顽强拼搏,或无私奉献,或不畏牺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原来,新闻联播里的英雄模样,我们身边也有很多。
“党员就是好人,他们做好事,做好人,我也要做个像党员一样做个好人!”这是孩童时代的我萌生的入党初心!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我的父母都是党员,80年代,父亲在劳动人事局工作,记忆中,家里每天都有客人,客人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招工”“转干”“安全检查”这些词语,面对这些“客人”以及他们不经意留在沙发上的礼品,父亲总能廉洁自律、两袖清风。
母亲是小学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放学后家里总有一两个“不速之客”,他们大多是学习上的后进生,母亲总说“有教无类,后进生更需要关爱”。
从父母身上,我心中关于“党员好人”的概念,得到了丰富,原来党员不仅是做好事的好人,还要是一个有原则、有操守、有底线、有仁爱之心、有奉献精神的好人。
奋斗的青春
2000年,千禧之年,我来到广西首府相思湖畔求学,带着成为一名党员一样的好人的初心与执着,一路向光成长,积极向党靠拢。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三年级,我光荣地成为文学院2000级第一批入党的13名同学中的一员。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党总支郭金世书记那番鼓励的话语,“你们是年级300多人中第一批入党的同学,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切莫辜负老师同学的期盼!”
一句“切莫辜负”,让我觉得成为党员不仅是要当个好人,还要做个有价值的好人。热心服务班级之余,为了呼吁更多同龄人用文字书写奋斗的青春,我和同班同学创立班级诗刊《藩篱》,成为民大第一份班级刊物,影响了校园里一批热爱文学、热心创作的青年人。
如今,当年团结奋进的集体中,走出了2名广西作家协会的作家。
青春无悔,为集体服务团结奋斗的青春,真的很美!
无悔的选择
2004年,带着做一名能影响学生的好老师的梦想,我荣幸加入广西交职院,成为路桥系一名学生辅导员。
报到不久,我被告知,要和另外几位老师进驻四塘工作,那一刻心情,仿佛跌入万丈深渊。当年的嘉和城一带,还是一片茂密的荔枝林,往返两校区之间没有城市道路,只有狭窄的二级路,夜里没有路灯,一片漆黑。两校区之间,除了每天上班时间学校派出的金杯车作为交通车外,没有直达的公交车。要是错过了校车,就需要自己搭乘人畜同车的五塘私人运营的面包车,从四塘的校门前,一路沿着二塘煤矿与烈士陵园间的道路,颠簸到望州路的翻胎厂门前,再换乘市内5路公交车回到园湖校区。
交通的不便只是其一,简陋的校园、几乎每两天就发生的停水停电,艰苦的条件,身边先后有9位同事选择了辞职。迎来送往中,我也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为什么同样的收入,我们的条件却比在园湖校区的同事要艰苦得多?这么偏僻的地方,从何实现人生价值?。
于是,我给父母发了短信,内容至今印象深刻:“这里野草丛生黄沙漫天,条件太艰苦,我要回家考公务员。”收到我的信息,父母“偷偷”从一百多公里外的家来到学校“实地考察”。晚上,收到父亲的短信,“今天我们到你说的四塘校区看了,校园安静才好做学问,条件艰苦才能磨炼人,遇到困难就退缩,这哪是党员该有的样子!”
一语点醒梦中人,原来,在困难面前,我淡忘了自己的入党初心、入职初心,战斗没有打响,自己先败下阵来。
羞愧之余,我及时调整心态和思路,以新的面貌积极开展工作,主动走近学生、走进一线,几乎每晚都深入学生宿舍谈心聊天,关心这些十五六岁初次离开家的初中毕业的孩子,心与心的距离近了,工作开展顺利了。
课余时间,我和学生一起在北区驾校后的空地开荒栽花种菜,感受耕耘和收获的快乐。直至毕业多年,这群“3+2”的孩子们依然怀念那段青葱岁月,去年疫情期间,听说母校开学急需口罩,这些当年四塘校区的最早“居民”迅速行动,以实际行动“雪中送炭”,为母校送来了9000多个口罩。
或许,正是那段师生同甘共苦的艰苦经历,培养了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念报恩之情。
如果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那么党员教师,就更应该是一束阳光照射心田、是一面旗帜高高飘扬。
建党百年,铭记初心。面向新征程,更要立足立德树人的平凡岗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一分光发一分光,有一分热发一分热,脚踏实地、乐在奉献,无愧当初党旗下的赤诚初心和铿锵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