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5日
15:39
王正功(1133-1203),字承甫,南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荫补将仕郎。一生历官宜黄主簿,青田、筠州司理参军,荆湖南路转运司主管帐司,莆田县知县,潮川通判。签书武安车节度判官,主管荆湖北路安抚司机宜文字,澧州知州,蕲州知州,广南西路提点刑狱知桂林府事。
王正功一生为官正直清廉,不惧得罪权贵,不事媚上,故虽从二十余岁便步人官场,为官几十年,虽也颇有政绩,却始终未能青云直上。
浙江旧宁波府乡绅楼钥在为王正功写的墓志中,赞扬王正功“以廉为本”,称其“开心见诚,吐露情素,孩孺有问,亦告以实”,甚至“遇机险之人,一对以诚,彼自意消”,而“廉清守家法”。称王正功做官做到广西提点刑狱,“清贫自处,质贷以给,奉己至薄,得禄不足以逋负,如是者三十年”。例如,依照宋朝《接送人法》的规定,当地官府有义务差派厢军协助初到职的职事官搬迁在外的家属。王正功任澧阳县知县任满时,澧阳县终更吏白有资送钱三百万为搬家费用,被王正功拒绝了,只接受县衙按规定安排家人回乡的船只,其情操之高尚令当地人叹服不已。
无论在哪里当官,王正功总是把为民办实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他担任潮州通判时,已六十多岁高龄。潮州的韩江古时并没有桥。《潮州三阳志•桥道》载:“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为了渡江,人们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见韩江摆渡之难,百姓无桥之苦。南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知州曾汪曾经把八十六只船连在一起,放石块到船中,再用绳子捆绑固定,造了一座浮桥叫作康济桥。王正功到了潮州后,在韩江两岸增建了桥墩,上面加上巨木连接两岸,使康济桥成为浮桥与梁桥相结合的桥梁,以便民众往来,改名广济桥,为地方民众所赞。后经历代修建,潮州广济桥成了我国桥梁史上独一无二的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的著名桥梁,被列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齐名的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之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1988年此桥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庆元六年(1200),已是六十八岁的王正功到桂林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翻译成现代汉语,这有点拗口的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相当于广西掌管政法的最高领导兼桂林市市长。其职责是掌管广西辖区内司法、刑狱,审问囚徒,复查有关文牍,上报朝廷,举劾有关人员,并监察地方官吏。要说王正功当的这个官,权力很大,贪官来当,腐败也很容易;清官来当,就很容易得罪人了。任职期间,王正功忠于职守,勤于政事,秉公执法。
上任不久,王正功辖下的兴安县发生了一个案件。兴安县县令的儿子是个纨绔公子,一贯胡作非为、仗势欺人。有一天,县衙门的一位小官员不知何故得罪了他,竟被该公子暴打致死。县令大人还处处包庇,企图开脱罪状。案子报到提点刑狱府,王正功立即将行凶杀人的兴安县县令的儿子逮捕,为防串供,将案犯送邻路交押。此举颇得民心,然而却得罪了那位兴安县县令。加之王正功平日还弹劾过一些贪暴的官吏,这些官场恶势力竟串通诬告,导致王正功被罢官。两年后,案情才真相大白,王正功虽然得以平反恢复名誉,但年事已高,无法官复原职了,被朝廷派到福建武夷山当了一个庙祝,主管冲佑观,算是退居二线。一位掌管司法的副省级领导被安排到寺庙管理香火,也颇令人郁闷。
吟唱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王正功,就这样很不情愿地离开了桂林。为桂林山水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年近古稀的王正功离别他无限眷恋的桂林时,曾对着依依惜别的部属和远近诸友赋诗一首,抒发无限惆怅和失望的离情别绪:“绝知官里少夷途,始信闲中无窘步。人生如此信可乐,谁向康庄塞归路。共醉生前有限杯,浇我胸中今与古。早知富贵如浮云,三叹归田不能赋。”一年后,七十一岁的王正功终老于福建武夷山。(潘茨宣)
编辑:林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