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院新闻 发布时间:2019-11-06 08:49:06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国为民无怨无悔
——一位百岁老党员的初心与坚守
龚春鸣韦曙光
按语: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张富清的先进事迹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学院温宗胤书记看望慰问学院离休老干部时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的身边就有像“张富清”式的同志,要好好深入挖掘,做好宣传引导,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一位不忘初心使命的老党员,一个世纪的岁月,79年党龄,念党情、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贯穿他的一生,历经风雨和考验,始终秉持绝对的忠诚、无私的情怀和不忘初心的执著。
一位永葆本色的老战士,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南征北战,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无论戎马生涯,还是和平岁月,一生正气,坚韧不拔,始终不改军人本色,永葆斗争精神。
一位满腔家国情怀的百岁老人,战火纷飞年代从家乡走出来,闯南走北,离休后在南宁颐养天年,至今深情眷恋山东故土和父老乡亲,勤俭节约一辈子,倾其所有扶困助学,常年累月用纯朴、真挚的实际行动默默回报桑梓。
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什么是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
李清照,这位威尼斯144777的离休干部,79年党龄的百岁老党员、老战士,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国为民无怨无悔,用一辈子践行着对党的誓言,用一辈子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本色,用一生的战斗、工作与奋斗经历给出了答案。
从好奇到由衷的感佩,越是走进老人平淡的生活,越能感受到一名共产党员强烈的炽热。一页页泛黄的档案,记载着老战士一段段淡泊名利、无悔奉献的过往;一幕幕深情的回忆,讲述着老党员一个个坚守初心、永葆本色的故事。
从贫苦孩子到革命战士南征北战一往无前
1920年11月,李清照出生在山东省平原县王庙公社前李庄大队,出身贫农,家里6口人,主要靠耕种自家土地、给地主当长工或打短工维持生活。
1939年,中华大地抗日烽火连天,党领导人民军队浴血奋战、救国救民。与全国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这一年3月,19岁的李清照在山东高唐县参加八路军,成为冀南军区七旅二十团二营的一名战士,开始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
参加革命的第二年7月,在山东朝城安岩村,20岁的李清照在七旅二十团六连周文玉、郭玉星同志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8月转为正式党员。革命战争时期,选择当一名共产党员,意味着带头冲锋和牺牲。自入党那一刻起,党旗下的誓言成为李清照终生践行的坚定信念,一辈子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本色,对党忠诚,听党指挥,贯穿这位老党员的一生。
1940年12月,李清照在对日作战时右腿中弹负伤(小腿贯通),进入中央纵队卫生处养伤。伤愈归队,1941年8月,在鲁西三分区炸药厂当学徒。1941年10月起,在冀南军区七旅卫生处,先后任班长、副排长。1942年9月,在冀南军区七旅二十团任书记。1943年3月,在冀南军区七旅第一卫生队,任副队长兼管理排长,7月,任冀南军区冀县大队一中队中队长。同年9月,在冀南军区冀县大队任侦察参谋兼情报队长。1945年3月,在冀鲁豫军区随营学校参训队学习。
解放战争期间,李清照随人民军队转战南北, 在刘伯承麾下,千里挺进大别山,作为二野一名一线指挥员参加了淮海战役,在枪林弹雨中历经腥风血雨的洗礼。1946年10月,在冀鲁豫军区八分区干一团任侦察参谋,11月,在冀南军区教导队学习。1947年1月,任十纵三十旅八十九团副营长。1948年起,先后在桐柏二分区泌阳指挥部任总支书、副参谋长、参谋长。1949年4月,任河南泌阳县大队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李清照任河南暂编八团参谋长,随部队赴朝参战。1952年从部队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南京,陈赓首任校长,后宋时伦接任),毕业后分配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南京,时任院长刘伯承),先后在军事学院的军事训练部教研室和司令部教研室任教员,为来自全军军级以上学员授课。
戎马生涯大半生,枪林弹雨百战多。李清照先后参加过讨匪军石友孙连成战役、雷郑庄八里铺战斗、高唐战役、崔桥战斗、泌阳自寺战斗、马谷田战斗等大小战役,因战负伤三次,右腿被子弹贯穿,造成三等伤残,至今仍留有弹痕。1955年5月,李清照在解放军首次授衔中被授予少校军衔,获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各一枚。 1963年定为中校,1965年定为行政13级。2005年和2015年,李清照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2019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20多年的军旅生涯,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军队,李清照红色基因已经深深驻扎在心灵深处,难以割舍的军人情结伴随他一辈子。学校有30多位复退转业军人,往年每逢“八一”、新春佳节,学校组织老兵们聚一聚、聊一聊。李清照格外高兴,每次积极参加,住院疗养之后不例外,由他儿子从医院接出来,和大家欢聚之后,再送回医院。李清照专门嘱咐学校双拥办、离退处的同志,举办老兵聚会的活动,一定要通知他,他要参加。在聚会上,高兴之余,李老往往也破例举杯相敬,喝上几口,发发感言。“很多一起参加革命、并肩作战的战士,都已经不在了。今天的日子,是他们用牺牲和奉献换来的,我要替他们好好过下去”。倔强的李老流下了热泪,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从普通党员到领导干部始终坚守初心敢于担当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来,从穷苦孩子进步为革命青年,从普通战士成长为党员干部,亲身经历了祖国在党的领导下从贫穷苦难走向崛起强盛,李清照始终不忘初心、对党忠诚,以赤胆忠心践行着爱党信党跟党走的铮铮誓言。“党指到哪里,我就走到哪里,干到哪里。”
1965年,李清照以对党的一腔热忱,响应组织号召,支持地方建设,脱下戎装,包好勋章,锁进皮箱,封存了这段戎马倥偬的岁月。根据组织安排,李清照从喧嚣大城市的军事学院转业到广州海运局,被直接派往海运局当时辖下的、还比较偏僻的广西北海港务局,任书记兼局长。1970年,调派到广西交通学校,任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在艰难的环境下,排除冲击干扰,带领教职员工不屈不挠,恢复正常办学,推进学校一波三折向前发展。
结束动乱特别是1978年之后,随着经济逐步复苏,交通大发展,下放到各地的老师陆续调回来,李清照和班子担起使命,带领教职工星夜兼程,学校迎来较快发展,1980年,广西交通学校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当时全区有7所),同时成为全国交通系统9所重点中专,担负起“出人才、出经验”的双重任务。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李清照退出领导岗位,由广西交通厅任命为学校顾问(当时中央建立顾委制度)。1986年,由广西区党委组织部批准离休。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学校发展关键阶段,所作出的探索与贡献,产生的影响是长期、重要的,他执着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以奋斗姿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担负起了所处时代的历史使命。
“李清照有个好记性,刚到校没几天就把学校老师们的名字记全了,每次见面,他总是远远就大声和我们打招呼,直呼其名”,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到校工作的离退处黄绥长老同志说起李老,至今啧啧称奇。而他所不知,李清照时常挂在嘴边的是,当领导干部的,就要时时刻刻把员工放在心上,这是基本功。
在原副院长覃胜的讲述中,李清照老书记给他最深的印象,是敢于担当、作风正派、坚持原则。“文革”结束之后一直到他离休这个时期,他忠实执行党的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处理各类历史遗留问题,为学校正常发展清除障碍、奠定基础,逐步进入正常化建设和发展的轨道。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入党誓词、庄严承诺,不仅是“在其位谋其职”的履职尽责,更当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守望初心。
担任学校党政顾问后,李清照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监督把关、发挥余热,人们都习惯尊称他为“李顾问”。只要知晓学校干部工作存在诸如不正之风的问题,即便自己已离休多年,仍旗帜鲜明的站出来反对,提出批评,用“拧”和“倔”,书写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无私和忠诚。
李清照同志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淡泊名利精神富足活到老学到老
离开领导工作岗位以后,尽管身边的变化日新月异,但在李清照身上,政治觉悟没有退,精神追求没有退,模范作用没有退,始终保持着一个老党员的艰苦朴素和高风亮节!这位百岁老党员,从来不向任何人炫耀过往的成绩,从来不向组织邀功,甚至对子女都三缄其口,将过往尘封在沧桑的记忆里。
李清照的儿女介绍说,在他们眼里,父亲是属于党的,为人正直,淡泊名利,不爱讲自己的事,给他们印象深刻的,是“两个没动,一个不留”。一是住房没动,多次把住房调整机会让于他人,至今仍住着学校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的一套不达标陈旧危房中(89.53㎡,按政策享受120㎡)。二是工资没动,他总是把自己的调资指标让出来,以致从部队转业带过来的13级工资标准,一直到离休前都没有变动过。一个不留,是指老人担任学校主要领导干部多年,四个子女及亲属,没有一个留在本校工作。
淡泊名利,无私无欲,李清照用一辈子践行着对党的誓言,用一辈子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本色。
回忆起第一次到李老家的场景,2001年从空七军某部转业来学校、现任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的林广安颇为感慨:“李老夫妇都是离休干部,收入是挺高的,依然是粗茶淡饭,墙面斑驳脱漆的老房子里,摆着用了几十年的简陋木制家具,一台十八寸的黑白电视机摆放在油漆大都已经脱落的破旧桌子上。那时黑白电视机早已淘汰,流行的是大背投、液晶电视。大家劝他:李老,换台大一点的彩色电视机,看起来更清晰。李老呵呵笑着说:“能看就行,别浪费。”
程轮院长给李清照转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李清照是离休“高干”、是城区重点优抚对象,一般认为政治、经济待遇会比较高。一位“梁上君子”探知李老身份后寻机潜入家中,里里外外翻了遍,连墙上的相框、柜顶、箱底都搬动了,竟没找到什么“硬货”,就把老人的几枚军功章顺走了。勘验现场的公安人员后来私下说:若论损失,这个太小,难以立案。
“很多住在学校宿舍区的老一辈学校职工见过李老晒馒头。”从一毕业就分配到交通学校工作的原工会主席伍建军动情地讲述李老晒馒头的故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担任书记的李清照,在食堂看到学生把吃剩的馒头、饭皮丢掉,就会心疼地捡起来,用塑料袋装好,拿回家洗洗干净,晒干后再蒸热了吃。
“大概1995年有一天,李老两夫妇因家庭矛盾闹到了学校,原因是他爱人买菜时比原计划多买半斤猪肉,他认为增加了家庭的开支,不能这样做。他爱人李道文也是一位离休干部,被批评后一肚子委屈,认为半斤猪肉,也就是几块钱,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李老不依不饶,按他勤俭节约的理念,这是大事。两口子闹到了学校,要组织来处理”。毕业留校曾在党办工作,现任后勤保卫处副处长的黄任宏回忆起这段往事,感慨万千。他说,当时觉得李老节俭到奇葩的地步,但就在同一年,李老给山东老家村里的小学捐了1万元。这件事一直到他陪同李老回老家探亲,小学的校长讲出来,我们才知道。
生活清淡、精神富足、追求纯粹——他的名字“清照”,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离休之后,李清照坚持每天读书看报,最爱读的报纸是党报党刊,时刻关注着党的事业,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关心学校的发展。这已经成为老人的习惯,雷打不动。
“尽管已经离休多年,但是住院休养之前,每一次组织生活,李老都会主动要求参加,缴纳党费、向组织汇报学习体会,与党小组成员交流学习心得,为其他党员讲解国内外形势和党的政策,而且特别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曾任学院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的莫跃宁满怀敬意地讲述。在他看来,李老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一生坚信跟着共产党走就是跟着真理走、跟着光明走,才能越走越远。
李清照同志积极学校各种党组织活动
病休住院后,李清照学习一天也没落下, 虽腿脚不太灵光,有点耳背,但思维清晰,平日里,常戴着眼镜、手持放大镜读书看报,最喜欢研读《党章》,收看《新闻联播》。离退休支部全永强说,“尽管住在医院疗养,但老人的消息比很多人都灵通,每当党和国家重大会议一结束,就催着我们要学习读物”。至今,李清照病房的枕边始终摆放着最新的党章和时政报刊。
研读《党章》是李清照同志一大爱好
医院里长期护理李清照的护士们和他熟了,见他每天都看电视新闻、读书看报,还不时用笔划线,都打趣他:“爷爷,您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认真做笔记呐!”李老笑呵呵地回答:“我虽然离休,但思想可不能掉队”。说着,李老从枕头底下摸出一本《党章》,红色封面的四周有点磨白了,他翻开几页向护士展示,像个求知的孩童一样,带着浓浓的山东口音说道:“你看,我都做有笔记哩!”
莫海燕副书记看望李清照同志,枕边始终摆放时政报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李清照迷上了写诗填词, 他只有“相当初中”文化,为了弥补文化水平的不足,他专门上了好几年老年大学,在“文创班”研习诗歌创作。在校园里兜来转去,拿着创作的诗词到处找人切磋用词用韵,虚心讨教,成为不少同志共同的记忆。李清照写的诗词,主要是歌颂党恩、抒发爱国情、讴歌新时代、赞美新生活,还特别爱写反腐倡廉的诗词,专门取笔名—李照清,以表心志。每逢学校举办重大活动,如新年晚会、“七一”大会等,他自告奋勇要求登台表演,放声朗诵专门创作的诗歌。满口的山东平原土腔,抑扬顿挫,台下观众听得一惊一乍的,但李老始终热情洋溢、乐此不彼。
李清照同志在“七一”大会上放声朗诵新创诗歌
“说起我对李老的记忆,那本长年摆在床头的党章,学院大型活动上激情诵读的老人,第一时间关注参考内参的着急劲,还有跟我讲起的红军长征故事……他是一位爱学习的老人、是一位认真的老人、是一位有执着追求的老人。年事已高却不忘学习,不忘初心,源于信念,源于一名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党性、忠诚”。谈起李清照“活到老,学到老”的点点滴滴,学院党委委员、招生处处长何江霞至今历历在目、如数家珍。
造福桑梓显真情乐善好施写大爱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受访的同志一起回味并肩奋斗的日子,重拾时代叙事中的共同记忆,几多风雨,几多荣光。而最让大家津津乐道、频频点赞的,还是李老捐资助学的往事,大家谈起,无不为老人真挚的情怀所打动。
在此之前,认识李清照的人,知道他是离休干部,学校的老顾问,爱学习、爱写诗歌,也爱管闲事;交往多一些的人,也只知道他是个南下干部、离休的老革命,工作期间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享受副厅级政治待遇、副省级医疗待遇;就连几个子女,也只知道父亲曾当过兵,受过伤,热心社会公益。
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位生活俭朴,省吃俭用到近乎苛刻、为多买半斤猪肉和相濡以沫的老伴闹别扭的老人,却有一股乐于助人的好心肠,对公益事业一直保持着极高热情,离休后也未停过,默默地、长年累月地为家乡捐资助学,老人做事从来不对外说,要不是老家陆续寄来感谢信,就连家人也无从知晓这些年来,他的钱用在哪里。他先后为山东平原县王庙镇中学筹建教学实验室、平原前李村小学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等捐资助学, 常年资助家乡贫困学生。家乡村里建好学校之后,把学校命名为“清照小学”,并来信表示感谢,邀请他出席落成典礼。李老得知后很生气,“我少小离家,为老家的乡亲父老做点事,是我的本分,怎么能居功呢?”。2006年年,李清照捐助5万元给村里建设图书室。2009年,又为家乡捐资建了一个13万元的篮球场,请人做好设计、施工图等一并寄去。 2018年,学院60周年校庆,李老还和老伴一起向学院捐了1万元助学款。据不完全统计,李清照常年捐资助学累计有数十万元。
几十年来,每逢学校、社区发出赈灾救灾、扶贫济困、公益慈善、捐资助学等动员令,李清照总是怀着一颗滚烫的爱心,尽自己的最大所能,带头响应,第一时间参与,捐款力争第一,帮助他人、奉献社会。
2008年5月的一天,在医院养病的李清照从新闻里得知汶川发生了地震,马上嘱咐家人陪同他一起到学校捐款,第一时间捐出1000元。“父亲年纪大了,来回不方便,我们本来想着替他转交,但是他怎么也不愿意,非要亲自回来。”李老的儿子说。他的老伴李道文老人,并不是本校的职工,得知此事后,也以个人名义捐款1500元。几日后,李老再次委托家人将2000元特殊党费交到学校。
尽管已过去这么多年,回忆起李老夫妇“比赛”捐款支持灾区的情景,负责统计款项的同志至今依旧激动不已。
这位生活上艰苦朴素但精神上富足充盈的百岁老人,几十年来用一笔笔“特殊党费”、捐资助学表达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仰;用生活中的点滴善举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对家里人说:“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我现在这么老了还享受着党的照顾,为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们一定要理解。”
百岁老人一生奉献倾尽所有
念党情报党恩,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这是李清照对子女的深沉大爱,也是传承的最好家风。无论在职还是离休,李清照都干干净净、清清白白,更是给自己及后人定下多为组织着想、多替组织分忧、多给组织添彩,少向组织提要求、少对组织讲条件、少给组织添麻烦的“三多三少”原则。
在李清照心中,没有什么,比为党奉献更光荣;没有谁,比困苦的父老乡亲更值得挂牵。党旗下的誓言,就是此生不渝的初心。
李清照的儿子说:父亲余生所念仍是奉献。早在2001年,老人立下遗嘱,提到“遗体捐赠,党费交足,为家乡做最后一次奉献”的心愿。李老的家属请学校离退休办工作人员联系了红十字会医院,办理了相关手续。“这是老父亲的心愿,我们做子女的要帮他完成。”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国为民无怨无悔,这份初心,老人坚守了一辈子。
什么是初心本色,百岁的老党员李清照,用一生的战斗、工作与奋斗经历,进行了具体阐释。做一个决定往往只用几分钟,而履行这个决定,却用了一辈子的实践。信仰的力量,往往扎根在最深的心底,经历暴风骤雨成长,方见其赤诚与纯正。经受了无数枪林弹雨洗礼的李清照老人,默默地、勤勤恳恳地用他一生的实践,履行着对党的承诺,锤炼出熠熠生辉的党员本色,任凭岁月磨蚀,朴实纯粹的初心,滚烫依旧。
温宗胤书记看望慰问李清照同志,号召学习老人一生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精神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学院温宗胤书记专程看望慰问李清照同志,对这位百岁老人一生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精神和毅力感到由衷敬佩。温宗胤书记指出,李清照同志是我院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对党忠诚、淡泊名利、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高贵品质。全院广大党员要以李清照同志为榜样,继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弘扬新时代交院奋斗精神,在服务“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往无前,奋力开创学院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