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2018-06-08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回答和解决好这一问题,必然要求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结合、能不能结合、结合成什么、怎么样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须臾不可离开的必需因素,二者互为需要、不可分割,只有把二者相结合,避免割裂和对立,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助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且,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来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可以实现结合的。
既然必须也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那要结合成什么即结合的基本指向是什么呢?
要回答好这一问题,有必要先澄清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一是实践和认识的长期性复杂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长期性复杂性,二者的结合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和新情况新问题的陆续出现,持续进行的多个阶段的漫长过程。二是实现二者相结合,不是说谁要化掉或代替谁,而是实际上谁也不可能化掉或代替谁;也不是说要搞什么“复归”和“返本”,而是要开辟和创新,创造中华文明的新辉煌;还不是说实现结合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存在了,实际上除了结合后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外,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会独立存在并发挥相应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奋斗实践,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该服从服务于这一主题。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本质上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考虑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成什么的问题,就可以得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今日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体到文化形态上来说,就是要结合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应了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符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内在要求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同时,它又契合了中国的历史传承和传统文化实际,反映了它作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基本属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并从中汲取营养,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获益。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方法论上讲,要回答并解决好怎么样结合即结合的方法论问题,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而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回答并解决这一问题时,至为关键的一点,是要在结合的“有机”和“有效”上做足文章。
所谓有机结合,简单说就是内在关联、密切协调、互有所助,而不是流于表面、生硬僵化、相互抵触的结合。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需要从二者的内在契合和相通之处入手,着重研究并回答好以下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和相通之处到底都体现在哪些地方?马克思主义在创立和丰富、发展过程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了哪些思想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哪些具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特征的思想因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我们在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上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思想精华、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哪些方法论指导?这些问题,学术界已经做了一些研究,但还比较分散,也不系统,有的还存在比较大的认识分歧,阻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进程。为真正把这些问题研究好,需要大兴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风,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和应用工作,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书本和课堂、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入耳、入脑、入心。做好这方面工作,尤其需要培养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又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要的通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提供人才保障。
所谓有效结合,简单说就是基于实际、有的放矢、产生实效,而不是脱离实际、无的放矢、毫无实效的结合。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就要避免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而应该基于中国社会特别是文化领域的具体实际和丰富实践,坚持问题意识和导向,回应并解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遇到的各方面特别是理论和文化领域的具体问题。比如,在增强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工作中,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使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如何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中国老百姓具有鲜明中国风格和特点的语言表述出来?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政育人作用?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工作中,如何以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和文化风格的语言,展示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的强大生机活力和发展新境界,展示当代中国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所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不仅要回答并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要注意及时总结在回应并解答这些问题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经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在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同时,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当然,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篇大文章而言,以上阐释和分析,还只是从大逻辑和宏观层面上作的粗略回答,要真正在理论上说清楚、在实践中做到位,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作者:高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