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18-05-31 07:41
郡署西轩,旧有一池,上植古榕,影照池中,素著灵异,奉以神树。说者谓池能照树,树实以池而神。理或然欤。夫水至清则能照物,心至清则能烛理,为学以之,居官亦然。清心寡欲,中无滞碍,明睿所照,自然鉴空衡平。否则,私欲锢蔽,心志回惑,譬犹反鉴索照,虽有余明,将焉启之。故为学居官,当思此理。
——《福州府志》(清乾隆·李拔著)
■译文
福州府署衙门西轩阁,过去有个池子,池潭旁有棵古榕树,树影印射在池水中,求解问事特别灵验,在当地负有盛名,古榕为此被人们奉为神树。谈论的民众都说池子能知晓树意,榕树实际上是因池子而神奇。道理或许就是这样。这水清澈时,可以照出物体,同样的道理,当人心中无杂念时,可以英明地处理事情,做学问这样,做官也是一样的。做官的人要经常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念,心中也就没什么阻碍,犹心明如镜,知意晓理,自然就能够思路清晰,公平公正地处理政务。否则,个人的贪念被禁锢蔽塞,心性也就被惶惑。譬如,反过来看,对着思考,即便只有一点点明白,也要好好开导。所以做学问和做官,都应当要想想这个道理。
■解读
本段选自《福州府志·清照池跋》,作者从福州府署内古榕树影子照池,当池水清澈时,能够照出树影,这一物象切入,说明人心如若没有杂念做学问做官,必然心明如镜,处事公平公正的道理。
因此,为官者必须具备“公正无私”的品德。去除心底的私心杂念,秉公办事,不愧于己,不负于心。要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真正做到眼不迷、心不乱、手不伸。古语云:“事当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从而获得一种物外的自在与宁静。无求才能知足,知足才能常乐。否则私欲恶性膨胀,往往就会走极端、出问题,走向了犯罪,谁也挽救不了,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断送自己的前程。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名利”诱惑,要心静如水。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关心群众,做到“不为名利失心、不为权欲熏心”。(陈启西 整理)